看見數據:英國 2011 年至 2021 年十年間香港人口分佈比較

暨淺談地圖製作

Kenneth Wong
6 min readJan 16, 2023

友人 Justin 整合了英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出每個市政區域 2021 年比起 2011 年之香港人口變化(下稱原始版本地圖)。

原始版本地圖:https://www.facebook.com/justinyim/posts/pfbid02pYCNRnrLg9wg6BtdNotQNv28CnwE4mEiSsfYFRbKZpepiZjSULzQLEa3f1mVp1wDl

身為地圖製作者,當然想嘗試用自己方法顯示數據,製作同一張地圖。與 QGIS 及 Illustrator 戰鬥了一晚後,製作了下張地圖(下稱更新版本地圖)。

沒有太多時間整理字體大小,所以標題、副標題及說明文字排版有些少突兀,還請諒解。

更新版本地圖

題外話:每次製圖,都會想起 2010 會考中文卷閱讀理解的《自嘲》:

我有個老友,有學能文,可是很少動筆,有人勸他著述,他說:「在這方面,獻醜的人已經不少,何必再多我一個!」我每次拿筆就想到他這句話,可是老毛病難於根治,只好心裡說兩次「慚愧」敷衍過去。

— — 《自嘲》 張中行

原版及更新版地圖之異同

此部分約略解釋為何保留某些原版本地圖的部分,又為何更改某部分,由數據可視化及地圖製作方面短評兩張地圖異同之處,闡述一下自己為何決定用此方法顯示數據。

:此段比較 technical,有大量 jargon。

1. Inset map(小圖)之運用

原始版本跟更新版本最明顯的相同之處,應數包圍大地圖的三張放大顯示三個都會區(大倫敦/伯明翰/曼城)的小地圖(inset map)。

個人認為這是原始版本地圖做得最好的地方。

Thematic map 的普遍問題就是市區的統計區通常會比起郊區的統計區小極多,令大地圖無法明顯顯示市區統計區的數值。英國當然並非例外,大倫敦的 borough (市政區域)面積絕對會比 Lake District 所屬的 district council 小極多。如果只顯示一張全英國的地圖,讀者自然無法觀看倫敦及其他主要地區的變化。插入三張 inset maps,就解決了這一個問題。雖然此技巧並非新鮮事,但繪製 national level 地圖的時候,大家有時也會忘記的方法。

同時, inset map 使用上最大困難永遠是排版 — — 版面沒有足夠空間同時放置大地圖及 inset map。要兼顧大地圖及 inset map,就考製圖者功力。個人認為三張 inset map 大小恰當,不會喧賓奪主。

Inset map 運用合適得宜,絕非易事。

2. 資料來源

若地圖用途是偏 infographics 而非 figures,就應該盡可能加上 TOSSLAD 中的「S」,即 Data Source。基本上 Washington Post / Financial Times / National Geographic 的地圖都會直接在地圖角落加上 Data source 及製圖者姓名,方便讀者傳閱。

更新版本也直接抄考原始版本,將 data source 及 credits 放在右上角。

3. 數據顯示方法:Choropleth 與 Proportional Symbol

闡述完相同地方,之後當然詳述不同之處。

兩張地圖最大分別,當然是原始版本用 choropleth map — — 將數據分類,用不同顏色代表,再於每個市政區域按數據填上不同顏色;更新版本使用 proportional symbol map — — 將數據分類,用不同大小的標誌(symbol)代表,再於每個市政區域的中心點放置按數據放上不同大小標誌。

此地圖所顯示數據為每區香港人口變化人數的實際數字(即增加/減少人口,如增加了 300 人),而非百分比變化(如增加了 4%),個人看法是 absolute value 的數據應該使用 proportional symbol

“Mapping these rates would give an accurate picture and one which, crucially, allows us to visually compare one country against another across the map. Without normalising our data to a consistent denominator the map is utterly useless. We can’t make any sen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 — Choropleth totals: one more shot

當然,再進一步計算香港人口變化百分比後,可以再繪製一張顯示每個市政區域變化百分比的 choropleth map。

順帶一提,實際數值(absolute value)和相對數值(relative value)兩者對表達變化皆有其用途。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同時顯示兩種數值。如果不能,就要回歸最根本的問題 — — 「what story is this map going to tell」。此地圖的情境脈絡及其背後用意就是顯示居英港人比十年前增加不少,而人口數據如果涉及總人數之類,個人認為用實際數值比較容易令一般大眾讀者 relatable(即 300 人這個數字此 4% 更易理解,更易想像),所以保留使用實際數值。

4. 十大香港人口升幅市政區域

更新版本地圖直接加上 bar chart,應該更容易比較數據。

本着「送佛送到西」的心態,反正都經將地圖改版,不如再更改原地圖其他部分。所认快速繪製了一個 bar chart,將十個升幅最高市政區域人數用 bar chart 表示。

小結

一點要強調,就是更新版本當然不一定比較好。英文的話,我會說明更新版本是「my take on the dataset」,而不是「improve the original map」,否則我會直接指更新版是「改良版」了。何況,我也想聽取讀者對兩張地圖的評價。

同時當然要感謝 Justin 無私 share data,省卻了自己無數需要處理數據的時間。

最後最後,附送一張英文版本的更新版地圖。

--

--

Kenneth Wong

Urban Data Science Enthusiast | Urban Planning | GIS | Maps | Data Visualisation | mappyurbani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