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地圖解:邊度又有大家樂又有大快活?

連鎖港式快餐店分店第二章

8 min readOct 9, 2024

按:本文係兩篇探討連鎖港式快餐集團分店系列嘅第篇。第一章分析兩間連鎖集團(大家樂同大快活)門店位置以及分布,第二篇(本文)就係搵出同時有兩間集團門店嘅地方。

前言:由「舖頭開喺邊」到「嗰邊有無舖頭」

睇完第一篇,你應該都大致了解現時大家樂同大快活店鋪分布情況。呢個角度,就係由商家開舖角度出發,探討佢地點樣選擇分店位置。

然而,作為消費者,商家點樣選址開舖,其實唔係我地會關心嘅野。我地更在意嘅係「我所在嘅地方有無舖頭?」

「店鋪開喺邊」同「嗰邊有無店鋪」兩者之間存在住微妙嘅差異:前者聚焦於店鋪本身,理解佢周邊居民、潛在顧客群以及競爭對手;後者就著眼於城市中的某個點(通常係民居),了解佢附近有什麼店鋪,以及需要幾耐先去到間舖頭。

用交通規劃和空間分析術語咁講,民居就係起點(Origin), 快餐舖就係目的地(Destination)。對財團同舖頭嚟講,重點係個目的地可以吸引到幾多個人去;對普羅大眾嚟講,重點就調轉,係去目的地要幾耐,同埋一定時間之內去到幾多個目的地。

今次第二篇文,就換一換個視角,將重點變為「喺某一個位置去兩間集團分店要行幾耐」。

正常情況,大家都唔會永遠一年 365 日永遠只係食同一間餐廳。古語有云,美食天堂唔係講緊啲野好唔好食,而係講緊餐廳種類多唔多樣化,市民可唔可以每日都去唔同餐廳用餐。

再者,假設成個香港得大家樂同大快活,你都會想搵個同時有兩間快餐店嘅地方,等自己姑且叫有多個選擇掛?

咁,邊啲地方係同時擁有兩間連鎖快餐舖店,既有大家樂,又有大快活?

本文將有「有」定義為「10 分鐘之內行到去間舖」,然後用返用返上一篇揀咗嘅五個地區,分析唔同地區 10 分鐘步程之內同時有大家樂同大快活嘅地方。

(想知點解定義為 10 分鐘以及背後理據,可以拉到最尾睇技術附註)

邊啲地方 10 分鐘步程之內同時有大家樂同大快活?

照例先解釋點樣閱讀地圖:每個黃色圓圈代表以該大家樂為圓心嘅 300 米直線距離範圍(等於 10 分鐘步行距離範圍),而橙色圓圈代表以該大快活為圓心嘅 300 米直線距離範圍。

兩間集團嘅圓圈同時覆蓋嘅地方,會用紅色表示。換言之,紅色範圍就係 10 分鐘步程內同時有大家樂同大快活嘅地方。

中環

上一篇提及過大家樂沿住中環核心地帶有唔少門店,而大快活就寥寥可數。不過本文著眼點係兩間集團門店嘅重疊範圍,分店多寡唔係關鍵。

中環嗰兩間大快活分店就喺正一堆大家樂中間,所以「同時有兩間集團門店」嘅地方基本上覆蓋成條皇后大道中同德輔道中,甚至延伸到上去蘭桂坊。除非你喺信德中心或者 IFC 返工,否則都可以喺 10 分鐘之內行到去大家樂同大快活。

上環方面,可見重疊範圍喺禧利街嗰頭斷開,但原因只係附近無大快活,兩間大家樂都喺就近。

當然,覆蓋範圍是一回事,lunch hour 成班打工仔湧去食飯嗰陣,呢堆門店要排幾耐先出到餐,班打工仔要等幾耐先搵到位,就另作別論。

尖沙咀

廣東道九龍公園徑一帶都同時有兩間集團嘅分店,原因係大快活亞士厘道門店俾幾間大家樂包圍(東南西北都有,我寫寫吓都開始懷疑大家樂係咪刻意圍住呢間大快活分店開),結果令到呢間門店嘅 10 分鐘步程範圍幾乎等同「同時有兩間集團門店」嘅範圍。

同樣情況都喺尖沙咀警署對面嗰間大快活出現。柯士甸道以及彌敦道交界一帶都係可以 10 分鐘之內同時行去到大家樂同大快活。

黃大仙

上一篇提到黃大仙區兩間集團分布係「每個商場有其中一間」。正因為呢個現象,「同時有兩間集團門店」嘅地方某程度上都係「兩間集團分店都唔太近」嘅地方。例子就包括橫頭磡邨同埋樂富廣場中間,以及啟鑽商場同采頤花園中間。

慈雲山中心係呢區唯一例外,最大可能係慈雲山人口足以支撐兩間快餐店 — — 正常住山上面都唔會想特登行返落山。兩間門店嘅覆蓋範圍幾乎完美咁重疊。

深水埗

兩間集團門店位置都較為接近(基本上都係深水埗內人流比較多嘅地區),所以佢地嘅覆蓋範圍都大致相同。

元洲街同長沙灣道都係區內兩條主要道路,可以見到兩條道路交界都係重叠範圍入面。另一個特別之處就係全個石硤尾邨都喺重叠範圍入面,主因都係因為石硤尾邨間大快活。

沙田

上次寫咗大快活喺沙田屋邨商場係「梗有一間喺左近」,但大家樂就只係喺新城市廣場同秦石有分店。兩間集團開舖嘅差異,令到呢段城門河南面嘅屋邨都唔係「又有大家樂又有大快活」嘅地方。

沙田站同大圍站都係鄰接車站嘅商場已經有齊兩間快餐店,大快活甚至有分店喺大圍車站內部 — 唔係講緊圍方,係車站其中一個舖位真係俾大快活租咗。大家揀鐵路上蓋物業或者相鄰住宅項目,最主要考慮因素都係為咗方便搭車,而呢個「方便」,其實都可以套用落去大家樂同大快活方唔方便呢個情景。

甚至可以話,紅色範圍係代表車站附近最旺嘅地區。

咁篇文到底想講乜?

開餐廳、開零售舖,同買樓租樓一樣,都講求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並唔係話位置決定一切,但位置喺每一個步驟都會左右到決定,影響到決策。

一間大型飲食集團決定喺邊度開舖,背後點都會有租務同營運團隊負責決策。由初始估算地區有無需求客源去支持營運,到後續考慮一系列供應物流運輸問題以及租務問題,直到最後決定租舖開舖,成個過程都同「揀地方」息息相關。呢個過程,就係業界術語嘅 site selection — 選址。

作為普通人,我地當然唔知道大集團係點樣揀舖、點樣估計需求、點樣估算營運成本呢堆商業機密,但我地都會望到佢地最終嘅決定同結果(喺邊度開舖)。由此,我地都可以由結果反向推理,reverse engineering 某部份過程,窺探佢地開舖選址嘅邏輯。

如果有人流相關數據,甚至可以將門店覆蓋範圍重叠嘅地方 overlay 上去,對比呢堆地方嘅人流,可能會得到更加特別嘅洞見。

整個主題,乃至係呢兩篇文章,都可以視為一個小實驗,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兩間大型餐飲集團運作。

我都唔知成個系列寫黎有乜用,但「It ain’t much, but it’s honest work」嘅。

技術附註:點定義一個地方「有」大家樂 / 大快活?

簡短版回答:

10 分鐘之內行到去間舖就叫「有」。

詳細版回答:

「有」呢個字,可謂虛無飄渺兼且語意含糊。我地平時話一個地區有無某種商舖或者民生設施,其實係想表達設施係咪喺步行範圍之內。要定義一個地方「有」大家樂 / 大快活,首先要再深一層定義到「步行範圍之內」有無大家樂 / 大快活。

同之前要定義左近一樣,要回答到有定無,首先要量化同定義咗「有」即係「行幾耐會有」,先可以分析進一步分析到條問題。

之前寫邊度有 7 仔嗰陣,用行 5 分鐘去到去定義左近,就係講緊一個地方 5 分鐘之內行到去 7 仔嘅話,嗰個地方就係「有便利店」。

而一間舖頭係咪喺步行範圍之內,某程度上都取決於店鋪類型。便利店作為解決急需嘅店鋪,叫你行 5 分鐘你都會嫌遠;但去壽司郎,應該大部份人都會願意行十幾二十分鐘。你喺深水埗突然想食壽司郎,叫你行過去 V-walk、行落去 MOKO、以至行上去長沙灣嘅話,你應該都會接受。

連鎖快餐店嘅主要服務範圍之內應該點定義?本文就用 10 分鐘之內可步行到達劃界 — — 10 分鐘之內行到去間舖就叫「有」,多過 10 分鐘就係「無」。

點解係 10 分鐘?5 分鐘距離太短(一間餐廳位置就算無便利店咁左近都可以接受),15 分鐘距離又太長(你唔會行 15 分鐘就係為咗食大家樂大快活掛?),所以用 10 分鐘做分界。

沿用之前「 150 米直線距離等於 5 分鐘步行距離」嘅估算方法,本文照辦煮碗,用 300 米直線距離代表 10 分鐘步行距離。

--

--

Kenneth Wong
Kenneth Wong

Written by Kenneth Wong

Urban Data Science Enthusiast | Urban Planning | GIS | Maps | Data Visualisation | mappyurbanist.com

No responses yet